7月1日消息,近日,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(试行)(2025年版)》公布。
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,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,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,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。
据介绍,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、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、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。
帮助学生从“基本了解人工智能”到“合理使用人工智能”,再到“创新应用人工智能”,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此外,《纲要》也提出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:
小学阶段:体验人工智能应用(如语音识别、智能音箱),培养兴趣与伦理意识。
初中阶段:学习基础技术(如机器学习流程),探索人机协作。
高中阶段:掌握开发技能(如模型训练、数据优化),解决复杂问题。
在小学阶段,通过体验式课程,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,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。
在初中阶段,以认知类课程为主,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,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。
在高中阶段,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,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。
本文转载于快科技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,本站只做信息存储
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jjwt.cn/news/61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