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今最久36万年!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揭秘古人生存之道

7月4日消息,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发现,云南省江川县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木器,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30万年,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大量石制品、骨角器、动物化石和...

7月4日消息,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发现,云南省江川县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木器,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30万年,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大量石制品、骨角器、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。

这些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、文化的多样性和东亚古人群独特的生存方式。

该遗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“软锤”,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同类物品,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极为罕见。

同时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,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同样非常难得。

根据研究,甘棠箐遗址位置与环境特殊,埋藏文化遗存的地层为古抚仙湖畔的河湖相堆积。遗址在饱水、缺氧、稳定的环境和快速埋藏条件下,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材料。

研究团队采用了包括古生物地层学、古地磁学、光释光(OSL)、电子自旋共振(ESR)等方法,进行交叉测年和数据检验,确定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25万年。

距今最久36万年!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揭秘古人生存之道-图1
▲甘棠箐遗址发掘场景

木质材料会在埋藏过程中降解,导致痕迹变得模糊乃至消失。

甘棠箐遗址出土了近千件木质材料,为论证这些木器的人工属性及其功能,研究团队开展了材质分析、痕迹分析、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专项研究。

研究发现,这些木器主要用松木制作。宏观和显微观察表明,一些标本存在因砍枝修形削尖而留下的削刮痕,尖端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。

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,是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。

一些木器尖端保留有土壤残留物,包含植物淀粉粒,证明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。

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模拟,成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器并用其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,辅证了该遗址出土的木器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。

距今最久36万年!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揭秘古人生存之道-图2
▲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迹

甘棠箐遗址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,包括石核、石片和刮削器、尖状器,原料主要为小型燧石团块,以小件的刮削器为主。

分析表明,由于遗址附近缺乏石器原料,古人类不得不在远处寻找石料,将加工成形且便携的小型石器带回使用。

这批石器外观简朴,但一些标本的刃口保留有精细加工的痕迹。

古人类利用这些石器来加工木器、肢解猎物,木器上的削刮痕迹和动物骨骼上的切割划痕即为明证。

除木器、石器外,还出土了4件用鹿角残段制作的“软锤”,其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。

用“软锤”打击加工的石器修疤平整、匀称,刃口锋利,器体规范,是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
这一发现表明,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东亚石器技术,并非像早先认为的那样明显落后于西方。

距今最久36万年!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揭秘古人生存之道-图3
▲甘棠箐遗址出土的石器、“软锤”及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迹

该成果多方面改写了学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方式,和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,证实了竹木器在东亚、东南亚古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,对旧石器时代“竹木器假说”具有实证意义。

同时,研究首次揭秘了古人类采集经济状态,全面展现了远古广谱食材的种类,提供了先民用木器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的可靠证据,揭示了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环境下的东南亚古人群独特的资源利用策略和适应生存方式。

距今最久36万年!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揭秘古人生存之道-图4
▲甘棠箐先民用木器挖掘植物根茎示意图

本文转载于快科技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,本站只做信息存储

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jjwt.cn/news/6398.html

上一篇 2025年07月04日 20:25
下一篇 2025年07月04日 20:26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1217266901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